飲用水行業面臨生存壓力
關于飲用水的討論:
飲用水行業過去一直門檻太低,各企業在利益趨使下紛紛進入此行業,導致當前整個行業處于產能大于銷量的狀態。行業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大家都以犧牲自己的利潤來奪取市場空間,低價戰略是近幾年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使得企業成本上升,進入無序競爭階段,行業洗牌在即,銀行應區別授信。
生產成本飆升
首先2008年1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于飲用水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企業人力成本的增加。目前,我國飲用水企業,尤其是桶裝飲用水企業主要為非國有企業,企業用工不規范。員工工資低、福利沒有保障、沒有正式合同隨意被用工企業辭退的現象嚴重,新勞動法的實施對于上述問題有了嚴格的規定,企業用工成本上升。
其次,飲用水包裝主要包括桶和桶蓋兩部分。水桶的成本占桶裝水生產企業總成本相當大一部分,消費者日常用的18.9升水桶,如果是采用優質PC(聚碳酸酯)為原料、用注拉吹工藝生產的桶,目前售價在40元左右,而用擠吹工藝生產的桶在32元左右。為了避免市場上舊桶的再回收利用,目前水桶市場正逐步向大企業的桶生產標準和歐盟的PC桶產品標準看齊。此舉將進一步加大水桶的生產成本,對于本來利潤就低的企業將是致命一擊。
為了保證桶裝飲用水的安全,大型飲用水企業率先使用一次性桶蓋進一步保證了桶裝水質量。普通的塑料桶蓋成本在0.17元/只,甚至更低,這些桶蓋大多反復使用三四次,而一次性桶蓋的成本每只要0.25元。雖然一次性桶蓋的使用,加大了公司的運作成本,但使得桶裝水因此更加衛生安全。
再次,隨著柴油價格的一路走高,水企的運輸成本也隨之高揚。運輸成本已成為廠家和經銷商的一大壓力,但市場的零售價格卻提不起來,于是將壓力留在了中間環節,所有中小企業都在承受著成本增加利潤減少的惡劣現狀,但誰都不敢先提價,提價則可能造成市場的流失。
企業違約成本增加
由于飲用水市場更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性,消費者對于產品價格的敏感度相對低,因此產品的安全性對于飲用水市場的影響較大。從各地區對食品飲料市場的檢查結果看,飲用水質量問題最多,幾乎是每次食品飲料行業檢查的必點名批評行業。
如2007年第2季度,廣東省工商局公布對省內流通領域銷售的飲用水的抽檢結果,僅36.1%的合格率令人震驚。
2007年2季度,南京市場瓶(桶)裝飲用水抽查合格率僅67.9%。主要是微生物指標超標嚴重,其中菌落總數超標的占飲用水不合格產品數的70.6%,最嚴重的一批菌落總數超標360倍。
上海質監局公布2008年1月專項監督抽查結果表明,本市生產銷售的飲用水產品的微生物超標現象比較突出,12家不合格產品的生產企業已經放到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