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飲水
我國最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即將于7月1日實施。該《標準》明確規定生活飲用水的pH范圍為6.5~8.5。pH值成為生活飲用水的水質指標之一一事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瓶(桶)裝飲用水除農夫山泉、依云等少數品牌外,大部分品牌的產品包裝上并不標注pH值,使消費者在選購時無法辨別。
那么,什么是水中的pH值?它與人體健康有什么關系?如何選擇健康飲用水?針對這些消費者十分關心的問題,日前,記者采訪了杭州養生堂研究所副所長周力博士。
pH是最重要的水質參數之一
據周力博士介紹,概括國內外水專家及權威文獻的論述,健康飲用水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含有一定量的硬度(鈣鎂離子的總和);二是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性總固體(水中礦物質的總和),即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面而均衡的天然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三是pH值在7.0以上,呈弱堿性。
他介紹說,水質指標很多,其中,pH值是最重要的水質參數之一。水的酸堿度均用pH值表達。一般天然水源的pH值為6.5~8.5。酸性物質(包括大部分的有機污染物)或酸雨的影響會使水的pH值降低到5左右。
眾所周知,在一般情況下水可以發生微弱的電離,即產生一個氫離子和一個氫氧根離子。習慣上,我們把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值作為溶液酸堿性的指標,簡寫為pH。在中性溶液中pH=7,pH大于7越多,則堿性越強,小于7越少,則酸性越強。在純凈水和人工礦物質水中,由于氫離子過剩均呈現酸性,有的人工礦物質水甚至比純凈水更酸。
在一些宣傳材料中,甚至在一些談水的科普文章中,均稱“正常人體的pH值應該是弱堿性”。周力博士說,我們通常講人體pH值為7.35~7.45是指人體血液中的pH值,人體各部位及組織中的pH值是不同的。人體為了正常進行生理活動,血液的氫離子濃度必須維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圍內。而氫離子濃度的正常,又必須依靠人體的調節功能,使體內的酸堿度達到動態平衡。如果過酸或過堿,都會引起血液氫離子濃度的改變,使正常的酸堿平衡發生紊亂,簡稱為酸堿失衡。例如饑餓時的胃液pH值為1~2,皮膚為5.5,大腸為8.4,汗為6.0,尿為6.9等。無論哪一個部位的pH值都維持在一個恒定范圍內, 哪怕是發生輕微的變化,都會引起身體的生物活性分子結構和化學功能發生劇烈的變化。機體內的緩沖體系、呼吸系統、腎臟代償系統等共同維持著pH的平衡,才使得機體的生理功能正常運行并維持著人體的健康。有些研究發現,每當血液中pH值下降0.1單位,胰島素的活性就下降30%。有人認為糖尿病特別是Ⅱ型糖尿病不是因為胰島素分泌少而是由于胰島素的活性下降所致。糖尿病是典型的營養代謝障礙病,是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
疾病,這些代謝紊亂更容易產生酸性代謝物質,從而影響人體血液內pH值的穩定。
長期飲用過低硬度水不利于健康
195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飲用水標準中規定,pH值不得低于6.5,不得大于9.2;在1984年第一版的飲水指導準則中規定pH值為6.5~8.5;在2003年第三版的飲水指導準則中規定pH值為6.5~8.0;在2006年第三版的修訂本中規定pH值為6.5~9.5。我國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將水的pH值定為6.5~8.5。在人類進化中,從飲用天然水、井水到近100年來的自來水,pH值均為6.5~8.5。雖然人體內具有強的pH值緩沖及調劑能力,但是飲用水的pH值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是科學的,水的pH值越接近血液的pH值越好。
國內外很多生物醫學和流行病調查表明,長期飲用過低硬度水,對人體生理功能有負面作用。特別是水中的鎂和鈣的含量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腦血管病猝死的風險。在烹調食物時使用過低硬度水會使食物中礦物元素流失。從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水中的硬度與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病率呈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飲用水的硬度和pH值越低,發病率越高。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屬于軟水地區,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低,pH值一般在7.0左右或以下。有些地區隨著污染的增加,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屬于酸雨地區,而飲用水主要來自地面降水,所以飲用水中的pH值較正常情況下低一些。近幾十年這些地區的水質的pH值都有所降低。